在杨达治看来,投资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对于兴趣爱好广泛的他来说,可谓是乐事一桩。
东方既白,黄浦江上的汽笛声响起。伴随着短促有力的“城市之音”,这座金融城渐然苏醒,在两畔直耸入云的伟岸建筑群内,一个个充满野心和梦想的金融人,在波谲云诡中构筑着财富金字塔。
名校高学历是投研人士整齐划一的脸谱。2002年,北大金融工程硕士杨达治加入东方证券,从事投研工作十年多,现在是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资深投资经理。从迷茫的摸索者到自信的点金者,他在投资路上的点滴心路历程,也是这座城市30多万金融从业者的一个缩影。
初涉行业,路漫漫兮
入行10年多,杨达治在中国资本市场的跌宕起伏中体味投资模式的变迁。
1999年,渴望跳脱出纯粹与公式打交道的单调乏味,本科北大数学系的杨达治有意识地开始往金融方向转型,选择了金融工程的研究生。这时距离中国第一家基金公司的成立才刚满一年,机构投资者在国内资本市场舞台渐露头角。
他的硕士论文题目是中国可转债市场的效率。在研究过程中杨达治开始了解国内外的资本市场和一些投资大师的人生,随即兴趣盎然,对做投资有了憧憬和向往。“投资经理的人生好像很丰富,可以影响很多人很多事。”他那时这样认为。
2002年,杨达治硕士毕业,正逢证券市场环境急转直下。由于当时国有股减持的风波,A股大盘狂泻近千点,令以委托理财业务立身的证券公司面临极大的经营压力,罕有券商和基金公司招兵买马。同专业80多人中最终选择进入证券行业的只有寥寥几人,杨达治选择了东方证券,而多数人奔向了银行、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
尽管当时A股市场“坐庄”盛行,但随着2001年9月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的发行,基金崛起的大幕开启,机构投资者开始登上舞台。作为研究员的杨达治受到领导也是入门恩师的王国斌鼓励,与时俱进,进行基本面研究,开始了痛苦的摸索。
杨达治形容那段时间“难熬且迷茫”:券商待遇比较低,资本市场大势不佳,“坐庄”的思维仍挥之不去,周围同行的研究方式更多的是看大盘走势、技术图形,最多看看F10,简单粗暴。作为年轻高材生被寄予厚望的他却不知如何发力,直到2003年价值投资的大旗被以博时基金
[微博]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率先举起。
杨达治记得,真正的行业分析和个股研究应该是从那时开始兴起的。2003年,担任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基金经理的肖华以挖掘并重仓“五朵金花”一跃成为业内翘楚。2003年一年内,“五朵金花”的最高涨幅超过100%,基金也取得了诞生5年来最辉煌的成绩。
那时博时基金每个季度出一篇策略报告,所有投研人员都争相阅读。“优美,真的很优美。”杨达治这样形容阅读博时研报时的惊艳。在认清了努力方向之后,他开始采取“拿来主义”,整日流连于海外主流证券机构的网站,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国内外价值投资和估值模型的资料,饥渴地吸收着里面的各种“养分”。到2005年,行业分析和个股研究的基本框架搭建成功,基于“三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财务分析和估值模型也趋于成熟,杨达治度过了初入行时的迷茫期,步入正途。
知行合一,上下求索
2006年杨达治有了新的角色,从研究员摇身变成掌管1.5亿元资金的投资经理。他深有感触地说,做研究和做投资在心态上有很大差异。前者更多是出于逻辑分析和数据推导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而在逻辑分析比较合理、数据比较详实的情况下,后者却最终会由于人的情绪波动等非理性因素,导致市场或个股走势跟此前所想所得大相径庭,投资很考验人性。知易行难,知行合一更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他在价值投资的道路上越走越深入,投资理念也不断成熟完善,“幸运的行业 + 能干的公司 + 合适的价格”成为他的选股坐标。在杨达治看来,做投资必须要有大视野,准确把握大趋势,自上而下寻找幸运的行业;要细致入微,自下而上寻找能干的公司;还要沉着冷静、有耐心,因为企业成长需要时间,时间是优质公司的朋友。
多年的投资实践也让他认识到,市场在中长期总是会对投资者的正确判断和认识给予一个正反馈。而另一方面,从事投资也令他时刻警醒自己,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力圈,不能固步自封,要乐于接受挑战,不断学习和感悟新的东西。
在市场的潮流变迁中,他也在探索学习不同的投资模式,有观察不同行业在不同经济周期如何反应的“投资时钟”,也有与他金融工程老本行密切相关的量化投资。
杨达治深切地体会到,原来那种大刀阔斧式的投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随着机构投资者不断增加,市场有效性越来越强。“我们作为主动投资人,在交易上若还是像以前那么随意,就会被做量化的人‘割羊毛’。”他说。
而以对冲基金为主的私募将来的崛起,也被他认为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市场力量,这意味着主动管理人在投资操作上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了。
生活各处皆投资
“只要想到隔天早上会有25亿男性需要刮胡子,我每晚都能安然入睡。”这是巴菲特曾经重仓吉列刮胡刀时的投资名言。
杨达治也用“投资来源于生活”的法则颇为成功地挖掘了一家并不起眼的公司。
2009年12月,他喜得千金。因为想给孩子补充一些维生素AD,结果好几家医院推荐的都是一款相同的产品。杨达治知道后顿时对这家医药生产商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发觉果真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旗下的一块业务,而那时恰好这家公司也正处于发展的拐点。
有了投资想法后,他马上联系这家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在两个月内去了三四次,调研结果让他很满意,其医药业务不仅市场占有率高,而且有继续成长的空间,环保业务也在内部整合后走上正轨。正如杨达治所料,该公司2010年的业绩翻了一倍,之后每年增长都在30%以上。
“可能我是第一个接触这个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在我之前,没有人看过这家公司,而现在这个公司已经变成一个白马股了。”直到今天,谈到这只股票,杨达治还是有些掩饰不住的兴奋。在他之后,不少基金公司开始介入,这家公司也成为了一些医药基金的标准配置。
从产生投资想法,到案头研究,再到实地调研,杨达治用“从给孩子补充维生素开始……”的案例完美诠释了一般投资流程的关键前半段。他总结说,通过案头研究去判断一个企业的或有价值,评估其价值有没有被低估,有没有被挖掘,即使被挖掘,是不是还存在低估,这个阶段叫大胆假设。而去实地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小心求证。
而接下来投资经理要作出的就是投资决策。买还是不买?买多少?是一口气买完还是逐步建仓?决策完之后就是交给交易员去执行,随后的两个流程就是维护和退出。维护阶段是跟踪公司是否按照自己所预计的去发展,是否要修正原有的想法。退出的时机,可能是已经达到你的目标价,或者是远远偏离原来所想。
多年的投资经验让杨达治成竹在胸,他喜欢围绕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去挖掘投资机会,这些标的会让他觉得更踏实。
投资让生活丰富多彩
在杨达治看来,投资是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对于兴趣爱好广泛的他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投资让我的涉猎面更广,不是从事很单一的‘螺丝钉’工作,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他说。
“八小时”以外的杨达治生活很平和安逸。下班后回家吃饭,陪孩子玩耍,之后外出散步半小时,回去之后做例行功课,包括浏览重仓股的公告,关注新的投资标的,了解海外市场行情等。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他也会抽出时间让自己换脑,与同事打一场大汗淋漓的羽毛球比赛就能全然忘记压力,彻底放松下来。
“只要不出差,我每天的生活都是这么规律。”杨达治认为投资是一件乐事。他笑言,我们注重长期业绩,考核周期也相对较长,氛围比较轻松。
从“投资是艺术”的角度而言,他还很感兴趣于可以接触社会形色人群。“我不会看面相,但是非常想学。现在出去调研企业,对方跟你讲的东西靠不靠谱,要学会甄别,要判断对方是夸夸其谈的人,还是有执行力的人,这块研究做起来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