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巴菲特的资本运作是跟他学的
编译/东方红 精译求精
“如果找一百名顶尖商学院毕业生,把他们在公司运营与资本运作的成功记录放在一起,也不如他。”1980年,巴菲特在提到Teledyne的CEO Henry Singleton时如此评价。
Singleton 1950年从MIT电气工程博士毕业,进入Litton Industries,在得知自己无法成为公司CEO后,1960年离开创业。
通过收购三家小型电子公司,Teledyne成功拿到海军大单,并于1961年上市。
当时大型集团概念受到资本市场热捧,他们利用自己的高估值收购低估值的公司,利润增厚后估值继续上升,再继续收购。Singleton也顺势收购了130家公司,期间每股收益增加64倍。不过Singleton所收购公司都经过精挑细选,比如其中一家特种金属公司,“主营高毛利产品,不是论吨卖,而是按盎司。”当时恰逢美国推崇量化管理,以此提升集团运营效率,但Singleton偏偏推行扁平化管理,这样下面的主管“不用担心他又与谁吃饭”。
Singleton的自律性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彰显,1969年中他率先停止收购,直接解散并购团队,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做过一单,也没有再增发股票。
1972年,Singleton决定开始回购,他对当时董事会中著名的VC投资人Arthur Rock说,“我们的股票太便宜了,没有比买它更高回报的了。”在此之前,回购被资本市场认为是内部缺乏投资机会的表现。如果你简单地认为Singleton是回购的先行者,那真是没说到点上。
从1971年至1984年,Singleton总共回购了自家流通股的90%,助推每股盈利飙升40倍。想想前期并购增发时公司平均估值25倍,回购时平均估值8倍。以1980年5月的一次回购为例,先进行了发债回购股票,然后利率上涨,于是他又用公司养老金账户的钱(免收投资收益税)回购债券,里里外外十年复合投资回报超过40%。
1985年,Singleton开始将注意力转为寻找继承者。于是他又在分拆公司方面走在了前列,一来可以简化管理,更重要的是释放旗下保险公司的价值。“既然有大集团的春天,就也应该有解散的时候。”
1963年至1990年,Singleton担任“操盘手”期间,为股东创造年复合回报率20.4%,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8%的回报水平,以及其他大型集团11.6%的股价涨幅。小插曲,1996年,Singleton曾经短暂复出,亲自为一项并购和恶意收购谈判,他关注的永远只有价格,当然最后的大赢家还是Teledyne。
上面这个故事只是八分之一。讲述这些故事的书就是大名鼎鼎的去年得到巴菲特年报中“提名”的Outsiders--Eight Unconventional CEOs and Their Radically Rational Blueprint for Success,作者William N. Thorndike(巴菲特可谓不避嫌,因为他本人也是八位主人公之一)。
这本书不应该被看做资本运作实操手册,因为里面提到的八位CEO所采取的与众不同的资本运作手段,现在看来有些习以为常。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他们当时面临的决策环境,以尽量还原其动机。
作者把这八个不同行业的案例摆在一起,让读者总能从中体会成功的共通之处。比如与同行相比,他们之前没有或者很少有管理经验;主要精力不是运营或者对外沟通,而是资产配置;为自己制定的目标不是公司成长性,而是每股长期价值最大化;关注的财务指标不是营业收入,而是利润率,自由现金流等;思考框架更加长期;如果用一种动物来形容,不像刺猬,更像狐狸。
这本书也可以帮我们总结找出那些与众不同(杰出)CEO的问题清单:资产配置的决策是由CEO本人领衔,还是交给财务或者市场发展部?公司有没有为(内部及外部)投资回报设定门槛,高风险有没有对应高回报(而不是以战略等字眼掩饰)?所有交易(也包括回购,分红等等)是否咨询过税务专家?公司是否扁平化管理(与同行相比)?有没有制定可以接受且保守的现金和债务水平(有没有越线)?最后,有没有认识到,如果价格特别高,把公司或者股票卖掉是ok的;而如果某项业务不能够产生可以接受的回报率,关掉也是ok的。
Singleton去世的前两年曾与著名投资人Leon Cooperman聊起当时九十年代盛行的大公司大举回购行为,“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他们一定哪里错了。”投资大师费雪曾经把经营公司比作开餐馆,通过选定菜系,价格,环境(投资费率,决策),你其实已经选定了客户群。巴菲特和Singleton们正是通过采取与众不同的资本运作方式,吸引志同道合的长期股东/投资者。